一、深耕红色、绿色、秀色资源,“三色一体”融动发展。一是汇聚“红色动能”。按照“建成渝湘黔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溢出效应,依托洪安边城—川河盖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以“红色+”聚力衔接乡村振兴,通过打造川河盖文旅融合示范点(红军纪念广场)、洪安镇第二野战军渡江纪念广场、边城清风廉政长廊等项目,探索红色研学游等新业态,开展红色故事、革命文物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活动,厚植新时代革命老区“红色动能”。二是链动“绿色发展”。擦亮洪安边城—川河盖两大国家4A景区金字招牌,以“绿色+”聚力衔接乡村振兴,通过打造平马片区智慧茶园、水源村乡村旅游民宿、猛董村石傩寨民族特色村寨、洪安镇水果基地等,链动生态绿色高品质发展。三是巧摹“边城秀色”。围绕“书中边城·画里秀山”品牌建设,通过打造贵措社区棚竹山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川河盖人居环境改造示范点、洪安镇乡村治理示范镇等项目,擘画渝湘黔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巧摹“边城秀色”,建成旅游引领、产业高效、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边城”。
二、强化组织、督导、政策保障,“三专一体”驱动发展。一是专班统筹服务。成立渝湘黔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统筹协调、组织推进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工作;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项目资金管理专班、示范区建设宣传专班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专事督导推进。由4家县级部门实施联合监督,对项目管理、实施进度、资金使用、绩效目标管理等进行专项督导,加强项目入库、建设前期、实施阶段、竣工决算等全过程公示和执行镇村两级公告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发挥群众“自治”作用,采取激励和约束措施,对项目管理贡献突出的集体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营造浓厚参与氛围。三是专项政策监管。严格落实加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监管的意见,制定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序时进度计划表,完善建设管理、科学实施、群众主体等政策措施,打表推进、有序推动示范区建设。
三、协同机制、人力、技术要素,“三位一体”撬动发展。一是健全利益联结。深化项目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以工代赈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项目建成后,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帮助销售农产品、开展技术指导,增加群众收入;项目产生效益后,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集体二次分红,实现农户增收。如涌洞镇楠木村乡村旅游民宿项目,采取群众+合作社+公司模式,群众以民宿资产入股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引入市场主体合作经营,实现群众致富、集体增收、公司盈利“三方共赢”。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强化人才支撑,由市商务委帮扶集团、中国农业银行、县级部门派驻41名第一书记和驻乡驻村工作队员,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及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产业指导员”驻村指导机制,推行“产业村长”制度。强化资金支撑,用足用好5000万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整合配套资金3408万元,撬动其他资金约10000万元。强化“红线”思维,项目建设范围按照“三区三线”政策调整,不占用耕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确保良性发展。三是深化后续管护。遵照《秀山自治县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明确项目产权归属,逐项建立资产台账;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项目后续管护逐步由行政型管理向社会服务型管理转变。建立县、镇、村三级项目后续管护工作机制,形成管护体系;设立项目管护基金,健全管护资金管理制度,通过县级财政安排适当的后续管护经费和多渠道筹集管护资金等方式,弥补自然损毁、维修资金的不足;制定项目后期管护考核办法,定期对管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切实保障资金绩效达成和资产效益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