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乡村电商!
注册 登录

丹巴

   日期:2024-01-11     浏览:581    
核心提示:近年来,丹巴县始终坚持以全域旅游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全国最具风情美人谷、全国最佳阳光康养目的地和四川最具全域性的高原乡
 


一、基本情况
丹巴,地处川西北文化旅游经济带和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区,是嘉绒文化和东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中心,是以嘉绒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区,素有“美人谷”“千碉之国”“中国最美丽乡村”“嘉绒文化之都”等美誉。
区位交通条件优。位于甘孜州的东大门,地处两州四县(市)交界处,是川西旅游环线、大贡嘎旅游环线和中国熊猫大道的主要旅游节点。G350、G248、S217横贯全境,全县通乡通村通畅率均实现100%。
历史人文底蕴厚。嘉绒文化、人居文化、女权文化是丹巴最有特色的三大资源。其中,以碉楼、寨楼、锅庄、服饰、饮食、婚嫁、礼仪、丧葬、祭祀等为丰富内涵的嘉绒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古碉”文化,现有遗存达562余座,是数量多、分布密集、种类齐全、保存完好名列全国三大古碉分布区之一;丹巴是古东女国都城所在地,东女文化生生不息,自古以来有“以女为尊”之俗,丹巴女性更以形象美丽、气质端庄、性格独立、才能优秀名扬天下,成就“美人谷”的美名。
文化旅游资源丰。全县文旅资源普登记5469个,优良级旅游资源586处,“古碉、藏寨、美人谷”的地域文旅品牌享誉海内外,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品牌30个,先后荣获国家级和省级表彰10余个。2019年,丹巴列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全域示范成果好。经过多年持续的发展,丹巴县已初步形成“龙头景区带动乡村片区”的全域旅游景区格局,形成了“旅游惠民”的全域增收产业体系,全县人均旅游GDP、人均涉旅纯收入、涉旅就业占比率均居川西高原各市县前列。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丹巴县始终坚持以全域旅游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全国最具风情美人谷、全国最佳阳光康养目的地和四川最具全域性的高原乡村旅游先行地”的总体定位,以“一心、一廊、五区、一环线”为空间布局,以“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国最美丽乡村”为核心品牌,以大渡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切实抓手,在“全”字上面下功夫,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旅游创建全域联动。州、县高度重视,甘孜州委委派一级巡视员任组长的督导组,常驻我县开展督导工作;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创建办;制定完善«创建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任务落实到点到人;纳入目标考核,出台激励和监督考核办法,形成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以全域旅游发展统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每年安排5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800万元以上的营销资金,累计整合各类项目40多个、资金5亿元,开展创建工作;县“两会”将旅游业定位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并出台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此为统筹,推进多规合一。通过科学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和实施,不断补齐全域旅游建设短板,完善全域功能,优化城镇管理和建设空间布局,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出入大环境路网建设、绿色交通、智慧城市等有机结合,使功能区相互交织、相互融合。
二是品牌建设全域提升。经过历年不懈的努力和创建提升,现有以梭坡乡莫洛村为代表的国家级传统村落19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AAAA级景区1个(甲居藏寨景区),国家AAA级景区2个(中路景区、梭坡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丹巴美人谷旅游度假区);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墨尔多山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莫斯卡自然保护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甲居镇甲居二村、墨尔多山镇基卡依村);天府旅游名镇1个(甲居镇);省级乡村旅游重点乡镇1个(甲居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4个。近年来,我县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中国景观村落“”四川旅游强县“”四川省乡村旅游标准示范县”等荣誉,列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和嘉绒文化、康巴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丹巴嘉绒藏族风情节”被评为“四川十大名节”,并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星奖”。
三是设施服务全域优化。整合资金5亿多元,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完善基础和配套设施。其中,丹巴出入境国省干道完成或正在实施提档升级,县境内主要核心景区旅游公路完成油路改造,基本形成了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同时,不断加大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成立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警察,健全线上线下投诉处理机制,涉旅投诉处理满意率达100%;大力倡导并实施“双心”服务行动,建立了旅游志愿者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讲解、导游、志愿服务;成立了景区应急救援队,定期举行消防安全、应急事件处置、医疗救援等演练。三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旅游负面影响事件。在今年“五一”、国庆期间,像亲人一般关怀未入住游客,两度出现感动全网的正面舆情,受到央视关注报道。
四是涉旅产业全域融合。深入推进嘉绒文化、东女文化、红色文化、康巴文化与山水、田园、村寨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甲居为代表的文旅融合型特色景区。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红色研学、农耕研学、古建筑研学、康养研学等新业态,初步形成了“全域、全时、全龄”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集群。文旅融合:活态展示嘉绒藏族非遗文化,推出土陶制作、木版画制作、印制经幡、手工艺刺绣,观摩藏式酿酒技艺等体验项目。农旅融合:相继建设美人脆苹果产业园、丹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丹东镇中草药产业园、四亩田园微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雪菊、玫瑰、苹果、樱桃等特色农业。艺旅融合:研究推广“嘉毪绒”产品、丹巴刺绣等特色旅游商品,先后成立非遗文创馆、曹勇画室等。康旅融合:建设美人谷旅游度假区、森林康养人家、特色民俗集群等综合康旅产品体系。研旅融合:依托红五军政治部旧址、藏民独立师师部遗址等红色遗址、四川省森林自然教育基地和丹巴登龙云合研学基地,打造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自然教育研学的天堂。工旅融合:打造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2000余亩,丹巴康定红葡萄酒旅游观光工厂和康定红美人谷酒庄,年酿造和洞藏酒窖储藏能力逾万吨。
五是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全县群众参与旅游、支持旅游的积极性高、氛围浓,2015到2020年,丹巴县旅游接待人数从75万人次增长到300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60%;旅游综合收入从7亿元增长到33亿元,年均增收近70%;2020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7,旅游经济的发育度位列川西高原各市县前列。全县现有民居接待户481户,床位2万余张,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年均增收达2万元左右,全县群众因旅受益达70%以上。旅游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乡村振兴希望产业、群众致富阳光产业。

 

 

 

 

 

 

 

 

 


三、示范意义
(一)“全域旅游”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践行“农村就是景区,农业就是景点,农民就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全域理念,党政高度重视,纳入目标管理,研究部署创建工作,推动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以全域旅游发展统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乡村振兴希望产业、群众致富阳光产业。

(二)“多管齐下”推进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宜农则农、宜旅则旅、成片打造、统筹整合”原则,重点打造甲居、中路、梭坡康养休闲示范区,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展示出强劲生机。

(三)“全域帮扶”打造产业富民升级版。全域对口帮扶重心从“输血式扶贫攻坚”转移到“造血式产业富民”上,探索“规划带动、项目推动、营销拉动、产业联动、机制驱动”的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小康新路子,助推丹巴县形成产业脱贫新路径。

(四)“业态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旅游+”、“+旅游”等形式,推进嘉绒文化、东女文化、红色文化、康巴文化与山水、田园、村寨的深度融合,形成文旅融合型特色景区。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红色研学、农耕研学、康养研学等新业态,形成以民众为中心,产业为核心,美丽乡村为依托,一三产互动、农文旅融合的“全域、全时、全龄”特色阳光康养旅游发展之路。

 

 

 

 

 

 

 

 

 


四、创新亮点
(一)体制机制新。一是将全域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和民生的“优先工程”,在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重大会议上予以重点强调。二是建立县四大班子统筹推进机制和文旅发展党政“一把手”主抓制,并作为一把手经济考核的“首要问题”。三是建立全域旅游部门意见征询机制,实现共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四是建立全域旅游规划优先制,凡涉及旅游的项目、工程、集镇、设施等规划建设前,均优先制定旅游规划,各类规划在与旅游规划进行多规合一。
(二)业态融合深。大力推进文、农、艺、康、研、工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发各类旅游+产品48项。科学实施甲居藏寨文化保护传承,活态展示嘉绒藏族非遗文化,发展文旅融合;建设美人脆苹果产业园、四亩田园微田园综合体等,发展农旅融合;研究推广“嘉毪绒”产品、丹巴刺绣等,发展艺旅融合;建设美人谷旅游度假区、森林康养人家等,发展康旅融合;打造红色研学基地、丹巴登龙云合研学基地,发展研旅融合;打造康定红葡萄酒旅游观光工厂和康定红美人谷酒庄,发展工旅融合。
(三)公共服务细。成立丹巴县民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民宿发展办公室,出台«丹巴县民宿提档升级细则»和«丹巴县民宿管理办法»等,建立美人谷民宿发展联盟,推出一站式服务保障,促进民宿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产业富民实。先后带动了近6万人参与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年均增收达2万元左右,全县群众因旅受益达70%以上。旅游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乡村振兴希望产业、群众致富阳光产业。丹巴产业富民新路径事迹,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
(五)品牌影响大。注重内外宣传和旅游营销,对内整合媒体资源,有效利用州、县媒体平台及合作的媒体资源,围绕丹巴县“三大品牌”加强对内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采取节会活动、户外展示、线上推广、媒体合作等方式不断强化对外营销,不断扩大“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影响力及市场吸引力。

 

 
打赏
 
更多>同类乡村旅游

推荐图文
推荐乡村旅游
点击排行

扫描关注我们